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448号提案的答复
文章来源: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发布时间: 2025-09-01 16:20 |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
感谢您对我市中医药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结合市教育局会办意见,综合答复如下:
一、当前工作进展情况
(一)关于“持续提高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质量”方面
我市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顶层设计,已初步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我委牵头制定的《武汉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纳入重点任务,助力中小学生深化对中医药的认知与认同。
教育系统同步推进落地实施,如江岸区卫健局、教育局联合制定专项方案,推动辖区23家医疗机构与23所小学结对合作,以中医药种植、养生保健、文化体验等为主题,让青少年在校园教育中感受中医药的智慧魅力。
在资源整合方面,各地结合特色开展多样化活动:江夏区安山中学依托湿地公园区位优势,开辟中药校园养护劳动基地,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汉阳区将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园设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联合晴川实验小学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通过博物馆参观、中药房实践等适宜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中医药文化。
(二)关于“实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全覆盖”方面
我市构建“课程+实践+体验”立体化框架,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多学科教学。围绕师生健康需求,邀请中医师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传授近视预防代茶饮、驱蚊香囊制作等实用技能——江汉区北湖小学的“小耳朵大作用”活动,讲解耳部穴位与中药耳贴应用;江岸区鄱阳街小学通过“杏林苗圃计划”开设传统健身功法课程,让学生在锻炼中感受中医药文化。江汉区、武昌区还试点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控近视,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保健。
在教材建设上,我市推动张伯礼院士团队与王平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多领域专家编写《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教材(覆盖小学6个年级),实现文化普及与素质教育结合。同时支持汉阳区西大英才学校等建立“专家驻校+教师跟学+学生实践”机制,开发《英才小神农》等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辨、种、采、制、用”实践感悟中医文化。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委将认真吸收借鉴委员建议,联合教育等部门进一步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具体推进以下工作:
(一)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精选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和养生保健常识,如中医药典故、健康养生、本草文化等融入校本课程,细化分学段课程指南,并推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中医药故事、中医药辨识中了解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和功效,在中医药成功治疗疑难杂症的历史经典案例、中医药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贡献中强化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二)拓展中医药文化实践育人空间
因校制宜打造中医药知识角、文化长廊、百草园等,将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药健康知识传授、中医药特色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沉浸式的中医药文化实践大课堂。积极整合校外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推动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共同组织、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和开展科普讲座,打造数字技术支撑的中医药实践平台和学习环境,构建信息科学、中医药学、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深度融合的“科技+”中医药实践新场域,为学生开展中医药教学、科学探索和科技劳动实践提供土壤。
(三)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保障和支持
联合教育部门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师特聘制度,设置市中医药校园教育专家库,聘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为学校中医药教育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组织医疗、教育及相关专业力量,研发展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过程的数字资源,分类编制分学段、分专题的中医药教育资源包,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提供优质、适用的资源保障,促进优质资源的丰富供给与高效共享。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中医药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